特別感謝每一位來參與計畫的受訪者,
我們深知回憶這些過往,對每位受訪者來說都是艱難的過程,
感謝您讓我們有機會透過您的聲音完成這份報告,
建立通往不再有兒少性侵害未來的道路。
你知道嗎?過去十年,超過一半的性侵害受害者是未成年人。那些原本應該最安全的地方——學校和安置機構,卻成了他們的噩夢。學校的教室、社團活動的教室、甚至是老師家裡,都可能成為性侵害發生的地點。
為了讓這些聲音被聽見,國家人權委員會邀請曾經在兒少時期於校園或安置機構遭受性侵害的人參與訪談,透過訪談,了解結構性的問題、加害人的模式等,並探索可行的解決方案。期望不僅是預防和辨識,更要提高所有人的意識,讓兒少的聲音都能被聽見,危機能被阻止。每一句揭露,都是意義重大的聲音,這不只是受訪者兒少時期的故事,更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
在孩子最願意相信人的年齡,這些性侵害加害者卻讓他們開始對世界失去信任……
根據符合本訪查案範疇的74案所發生的性侵害事件,整體分析如下:
事件多發生在小學階段
加害人以男性教師比例最高
性侵害次數從單次到數月或數年不等
發生地點以校內為最多,校外的私人空間次之
教師加害者常會濫用其權威和職業
詳見「完整報告」
補充說明: |
-師對生-
-生對生-
生對生的性侵害事件加害人多為同儕、朋友等,且21案中有5個案例涉及多名加害人,加害人往往利用友情或社交壓力讓受害者難以反抗。受害地點多集中在校內,例如教室、廁所或隱秘角落,校外則常見於公園、公廁或補習班等公共空間。透過訪談,可歸納出三種常見的模式。
「隱約中覺得老師在對我做一種羞恥的事情,我有一種羞恥感,所以我不敢跟人家講。我覺得我們考不好了被老師處罰,這處罰是應該的,但是我是覺得不舒服的。」
「我當時是真的太小了(小學一年級),很多困惑然後不知道怎麼辦……只覺得好像不要說出來才安全。覺得說反正就是儘量不要想,不要想就不會覺得難過。」
「他說如果我們的事情被知道了,頂多就是他被抓去關,然後小孩送給社會局養……他就是用這一點來操弄我……我的腦袋不自覺浮現他曾經給我看的全家福,就是一個很溫馨的畫面。我就是想他的小孩以後成長過程會比較辛苦嗎?會跟我一樣嗎?」
「那時候我的人際圈已經被老師孤立了,班上沒有男生敢跟我講話,家長也跟我關係就是有破裂,所以那個時候只要老師不理我,我就會覺得好像我所有的人際支持都被抽離了,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我只能答應他。」
「講出來了之後我大概會遭受更嚴重的霸凌。我會被所有人罵之類的。不敢講,不想被罵,也許再被學校的同學揍的很嚴重,我不想再被揍了就是,我不想再被打了。」
「學校的風氣很重視升學,很重視考試,所以在那個時候我不敢講,擔心我會被退學。我念的那學校是我心目中的夢幻學校,我爸媽也引此為傲。」
「在第二次發生性侵的時候,變成沒有辦法去相信學校的任何人。(依據第一次的經驗)就算我揭露了事情,不止沒有幫助而且是有傷害,很不想去做這件事情,因為害怕再次受傷害。」
「我不敢揭露,因為不會有人相信我,他的形象非常好,得過優良教師,也是學校裡的明星老師,家長、學生都很愛他,他也會常常跟我們炫耀就是有哪一些女生很迷他,會跪在他的腳邊問他功課,或者是故意用胸部碰他的身體,靠在他的手上問功課。」
另外,現行的教育課程大多強調孩子要「勇敢說不」,卻較少關注如何讓成人提高警覺,建議針對家長和教師進行研習,幫助他們辨識兒童與成人之間潛在的危險行為模式。 |
|
此外,為因應性平事件樣態多元,教育人員每年的在職性平研習課程應依其專業領域及職別而設計相對應的專門性別平等課程。 |
校內和校外的私人空間是性侵害事件最常發生的地點,為保護學生,政府應透過多元管道收集學生意見,改善校園空間及管理規範。同時,應參照專業倫理規範,建立教職員倫理守則,確保教師了解權力界線,並提高對學生間權力不對等的敏感度,促使校園形成尊重平等的環境。 |
|
|
|